即时焦点:打卡博物馆之前 先认认这几个字
发布日期: 2023-07-06 11:07:00 来源: 齐鲁晚报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杞伯双联鬲


(资料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利簋

故宫博物院藏六祀邲其卣

当下旅游,人们必去的网红打卡地就是各地的博物馆。特别是暑期,大人孩子流连在美轮美奂的馆藏文物的海洋里,但往往也遇到一点小小的尴尬糟心事,即便看到了文物介绍,还是不知道这个文物叫啥,因为连字都不认识。今天那就让我们一一仔细辨认常用的文物器物名称里的汉字,探寻文物的秘密。

鬲(lì)

鬲,读作lì。鬲字的甲骨文很像是一个大口的容器,这个容器下面有三足,足非常肥硕,足的内部是中空的。胖胖小短腿,古人大智慧。鬲是古代的炊具,因为中空的三足便于加热炊煮的时候十分好用。

鬲一直从新石器时代持续到战国晚期。新石器时代的鬲是陶质的。现在博物馆里的陶鬲,有的底部还有被火灼过的痕迹,说明它曾经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器具。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器进入鼎盛时期,鬲也从陶土所制逐渐变成了青铜所铸。无论是陶鬲还是青铜鬲,都有大有小,博物馆里的陶鬲,有的大如缸瓮,小的则只有盆或碗那么大。陶鬲的形状一般是大口圆底,无耳,有三个袋状足。鬲是烹煮食物用的器物,中空的袋状足胖胖的,小短腿的设计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让食物快点煮熟。

鬲和鼎从外形看很相近,有时候难以分辨。所以辞书《尔雅》就说鬲是“款足鼎”,“款足”就是足部中空的意思。也就是说,鬲就是一种三足中空的鼎。从最早的实用角度来看,鬲和鼎很有可能是同出一源的,后来因为使用的功能不同,器形也渐渐有了区别。既然鬲和鼎都是烹饪食物的器物,那么导致它们使用方向不同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因为食物种类渐渐丰富,烹饪用的炊器也就自然而然地随之发生改变。有观点认为,鼎是烹煮肉食的,鬲是烹煮粮食类食物的,但是不是用来煮粥的还不好说,因为目前还不知道新石器时代有没有“粥”这种类型的食物。

西周建立以后,青铜鬲非常盛行。在这个“制礼作乐以治天下”的时代,鬲也被赋予了礼乐的含义。有的青铜鬲上面刻有铭文,记录收到赏赐或祭祀的事,这本身就具有礼的意义。

在周代这个“事死如事生”的时代,鬲往往作为从葬器,成为墓主人最后的陪伴。出土的青铜鬲经常成组,一组鬲的形制、大小、纹饰、铭文都相同。已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鬲,最多达到一组十个。到春秋战国渐渐形成制度,鬲往往以偶数组合与列鼎同墓随葬,比如二鬲或四鬲陪五鼎是一个常用的组合。战国晚期,青铜鬲渐渐从祭器和生活实用器的行列中消失了。但是,后人慕古,宋元明清时期作为玩器摆件的鬲,仍然被时时仿制,比如宋代龙泉窑鬲式炉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杞伯双联鬲、杞伯偶鬲。杞伯双联鬲是春秋早期的一件青铜器,它的器型很特殊,是两个单鬲连在一起的,又称为“偶鬲”。这个双联鬲的边沿上还铸有铭文,说明这是杞国国君为一位被称为“车母”的女性所铸的媵(yìng)嫁之器,就是她的陪嫁。让车母拿它来作为祭祀自己公婆的祭器,并希望车母子孙绵长,万年永保。

杞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杞国的第一位国君、受封于西周王朝的“东楼公”是夏禹后裔,姒姓。杞国是个很小的小国,《史记》说它“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意思就是说,杞国这个诸侯国实在太小了,太微不足道,这么小的国家,就算发生了什么事也不值一提。战国初期,杞国被楚国所灭。但是,“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传说至今。

甗(yǎn)

“甗”,读作yǎn,是由鬲演变而来的食器,用来蒸熟食物。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甑(zèng)”,下半部分为“鬲”。鬲中盛水,烧热后水蒸气通过中间箅(bi)上的孔传达到上面甑的部分,利用热能蒸熟食物。整个商代和西周都把作为必用的食器,一直到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绝大多数墓中必有的随葬器。

甗往往都是一鬲一甑式,有方的,也有圆的。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甗是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也叫“一鬲三甑”式甗。这个三联甗下面的鬲部分像是一个长桌案,有六个足,上面有三个甑,可以分别蒸不同的食物,就好像是一个案上有三个灶一样。

簋(guǐ)

簋,读作guǐ,“簋”字的甲骨文字形,左边像是一个圆形的食器,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个舀取食物的匕。“匕”也是一种青铜器,长柄,像汤勺,可以帮助人将食物从食器里取出。《说文解字》说,“簋”是盛放黍、稷等粮食的食器。簋的形状像个小圆盆(也有少数簋是方形的),沿上有两只耳朵(也有四只耳朵或是干脆没有耳朵的)。有的簋有方形底座,但大部分没有底座。

历史上使用簋的时间段基本从商代开始,历经西周,持续到春秋晚期。战国时使用的青铜器里已经不再有簋出现了。

商代的簋有玉质的,也有青铜的。商簋有无耳的、两耳的,甚至有罕见的三耳簋,有些有盖。周代的簋往往装饰华丽、兽面狰狞,不再是简单朴素的实用器,而成为承担了“礼”之重任的礼器——祭祀的时候,簋是重要的祭器,专门盛放五谷制成的食物。

周代的工匠中有一种“瓬(fǎng)人”,瓬人专门制作陶质的簋。青铜簋则有不少是贵族受到周王赏赐后铸造的,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或歌颂周王,或纪念父母,或求子孙永保。贵族的宴会上也离不了簋。《诗经》里有一首《伐木》,写一个人邀请自己的朋友赴宴,形容宴会上的菜品“陈馈八簋”,陈列出来的食品很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摆了一桌子,七个盘子八个碗,非常丰盛。作为非常重要的礼器,西周贵族用簋的制度也像“列鼎制”一样。祭祀和宴会的时候,簋以偶数组合和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簋也是很常见的从葬器,出土时也常以偶数组合出现。据史籍记载,作为礼器的使用制度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典故。孔子有一个学生,《论语》里称他为“子贡”,是孔子非常喜欢的学生。

有一天,子贡问:老师,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他说:“女(汝),器也。”意思是:“你这个人呀,是件器皿。”可是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作用只限于某一方面,而应该要有多种本领,能胜任各种工作。孔子是否在贬低嘲弄子贡,说他是件器皿,而不是个君子?子贡也很怀疑,就继续问:老师,您觉得我是件什么器皿呢?孔子回答他说:“瑚琏也。”孔子觉得,子贡特别像“瑚琏”这种东西。

瑚琏是古代宗庙祭祀时盛放粮食的祭器。东汉的经学家包咸说,祭祀时盛放黍、稷等粮食的祭器,在夏朝叫作“瑚”,商朝叫作“琏”,周朝叫作“簠(fǔ)簋”。也是一种青铜器,和簋一样担任宗庙祭祀的重任。这些都是宗庙祭祀最贵重的祭器。孔子用瑚琏这样贵重的祭器来比喻子贡,赞誉子贡是治国安邦的人才。

诗经里那首《伐木》,除了簋之外,还提到一些当时使用的其他餐具,比如说“笾(biàn)豆”,都是盛食器。“笾”一般盛放水果、干果、肉脯,“豆”主要盛放酱类。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利簋,是西周建立之初周武王时所铸的青铜器,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上铸有铭文,别看只有短短的三十二个字,却记录了三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武王伐纣。

首都博物馆馆藏班簋,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有的学者认为是周穆王时所铸造,铸造这件青铜器的贵族叫作“班”。班簋的器型很特殊,四耳四足,每只耳上面有一个兽头,下面有一只如同象鼻下卷的足。

班簋上有铭文一百九十八字,记录了一件大事:西周刚刚建立的时候,“东国”发生叛乱。周王让“毛伯”作为辅佐周王室的重要大臣去东国平息叛乱,还派了很多人辅助他。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秦公簋,是一件春秋时期秦国所铸的青铜器。秦公簋上有铭文一百二十三字。它是第一个在铭文里明确记载了“大禹治水”里“禹”这个人物的出土文物。

卣(yǒu)

卣,读作yǒu,“卣”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梨或柚子。卣是商周时期的一种高级别的酒器,在重大册命典礼和高级祭祀典礼时,用来盛放礼仪所用的香酒。卣作为青铜礼器中盛酒器的地位很高,仅次于彝。

商代的商王举行祭祀,会用到卣。比如商代最后一位商王帝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商纣王,他所使用的“帝辛三卣”仍然保留在故宫博物院。周代的周王赏赐高级贵族,也用卣来盛放专用的香酒。著名的西周青铜器毛公鼎上的铭文里记载,周宣王时期赏赐功臣“秬鬯一卣”。

周代的青铜铭文里经常会提到“秬鬯一卣”,秬鬯在周代是一种很特殊的酒,经常用在重大祭祀以及赏赐功臣的典礼中。周王往往把它赏赐给有功的高级贵族,“秬鬯一卣”象征的是神圣、庄严的王权。

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很著名的三件卣:二祀邲(bì)其卣、四祀邲其卣、六祀邲其卣。这三件卣是商代最后一位王——商纣王帝辛时期的盛酒器、祭祀礼器。这三件卣的珍贵之处在于每一件上面都带有记事铭文,提到的人名、地名、事件都是研究殷商文化历史的珍贵文字资料。单就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来说,一般内容都比较简单,大多几个字,多的几十字,三件文物文字如此之多,实属珍贵难得。

匜(yí)

匜,读作yí。《说文解字》说,“匜”是盛水的容器,样子像是一只大汤匙,“柄”中有道,可以注满水。匜是古代一种洗手或洗脸用的器皿。现在博物馆里看到的绝大部分是青铜匜,它形似小盆,有的像鼎一样有三足,有的有圈足,但也有没足的。匜一般是一边有出水口,方便水流;一边有把手,方便手拿。出现在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

匜的具体用途是“沃盥”,简单讲就是洗手。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器皿,为着不同的事洗手,洗手就有了仪式感,就被赋予了“礼”的意义。

关于匜的典故很精彩。《左传》里讲到一个关于洗手的小故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有个女儿,这位秦侯之女刚开始被嫁给了在秦国当人质的晋国太子。后来晋国太子逃回晋国,继承了国君之位(史称“晋怀公”),她就被称为“怀嬴”。怀嬴当时并没有跟随晋国太子一起逃回晋国,而是留在了秦国。后来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秦国,秦穆公很欣赏重耳,又把怀嬴嫁给了重耳。重耳后来也回晋国做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所以怀嬴又被称为“文嬴”。

重耳对于这个再嫁的妻子不太满意,所以对待她也不怎么礼貌。有一天,文嬴捧着匜服侍重耳洗手。重耳洗完手之后没有用毛巾擦手,而是甩手上的水珠,这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得罪了文嬴。文嬴很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地位相等,您为什么要蔑视我?她很聪明,她把重耳对自己的不满上升为晋国对秦国的不满,有意把这件小事往大了说,用秦国来压制重耳。果然,重耳听了很害怕,赶快把上衣脱掉并把自己关起来,向妻子表示歉意。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有一件“叔五父匜”,这是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出土于陕西宝鸡杨家村窖藏。叔五父匜的造型非常精美:器口有一圈窃曲纹,器身有数道凹弦纹,鋬上有一只昂首的龙,下面四足也各有一个龙首。这个匜的底部写着十四个字:“叔五父作旅匜,其万年子孙永宝用。”铸造这件青铜器的贵族被称为“叔五父”,他和周王室同姓,是一位姬姓贵族,地位很高。他铸造了这件青铜器,希望自己的子孙能一直保存它,并代代相传。

关键词:

相关文章

  • 即时焦点:打卡博物馆之前 先认认这几个字

  • 高顿教育:acca分季机考报名2023年安排已公布

  • 【全球快播报】上半年各地“稳楼市”相关政策出台逾300次

  • 焦点热文:沧州大化7月6日盘中涨幅达5%

  • 全球观焦点:美国经历血腥“独立日”:一场枪击案28人受伤 美政

  • 今日快看!华为增资至约406.41亿元

  • 望奎县人民法院:走访企业听意见 优化环境助发展 独家焦点

  • 广东能源局将通过四大举措大规模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

  • 比亚迪、菜鸟等豪华股东阵容加持,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来了

  • 7月6日生意社液氨基准价为2783.33元/吨-天天热推荐

  • 当前滚动:以系统需求为导向,优化新型储能布局

  • 中国信保服务小微:撬动“接单难” 护航“走出去”|世界要闻

  • 要闻速递:人民网评:全力防汛救灾,将各类损失降到最低

  • 7月6日河北正元液氨报价上调

  • 【热闻】7月6日河南永昌硝基肥硝酸铵价格暂稳

  • 环球要闻:7月6日内蒙时泰液化天然气价格动态

  • 天天热头条丨7月6日连豆早盘下跌

  • Meta推出新软件Threads,或意欲争夺推特用户|环球速递

  • 马斯克:中国一旦下定决定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做好,人工智能产业

  • 快看点丨9万会员积分“毫无征兆”被清零?万豪:24个月不活跃账

热点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