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科技日报北京8月10日电 (记者刘霞)理论预测67年后,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首次在钌酸锶内部发现了名为“恶魔”的粒子。这一发现或可解释为什么某些材料是超导体,并有助科学家寻找新的超导材料。相关论文发表于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该粒子是一种等离子体激元,产生于名为等离子体的带电粒子。当电子从原子中自由“漂浮”出来时,就会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激元是等离子体内的集体振动,其行为就像一个粒子,这种“准粒子”在金属反射和吸收光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大卫·派因斯首次提出了一种由两种不同能量的等离子体以不同频率振荡产生的等离子体激元,称其为“独特的电子运动”或“恶魔”,并预测它将具有多种特性:对光不可见、电中性、行为表现类似声音等。这些特征有助揭示超导性,以及金属纳米颗粒与如何光相互作用。
在最新研究中,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彼得·阿巴蒙特领导的团队,首次在钌酸锶这一超导晶体内发现了“恶魔”。为做到这一点,他们将电子从晶体上弹开,并以极高精度测量其获得或损失的能量,然后利用这一微小的能量变化计算晶体内“恶魔”的动量,结果与派因斯的预测非常吻合。
阿巴蒙特表示,“恶魔”也应该存在于其他许多金属材料中,只需要这种金属拥有两组以不同频率振动的不同能量的电子,而包括高温超导体氢化镧在内的很多材料都拥有这些特征。
这种“恶魔”粒子或许也能解释超导性是如何产生的。获得诺贝尔奖的BCS理论(以三位发现者名字的首字母命名)是解释常规超导体超导性的微观理论,其认为电子可配对并在零电阻情况下四处移动,这些成对电子可通过声音准粒子“声子”相互作用。但也有人认为,它们能通过“恶魔”粒子相互作用。阿巴蒙特表示,最新研究可能暗示了情况确实如此。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键词:
相关文章
-
理论预测的“恶魔”粒子首次现身
-
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
-
医疗反腐进行时:药代集体隐身 有朋友圈设置仅三天可见!
-
贾跃亭ff 91即将交付:定价219.5万元 创行业首创
-
65PARK营地音乐节乌鲁木齐演出阵容
-
6位名医坐镇 30个名额等你领取
-
237GW风光大基地业主一览
-
3999元起!Wacom数位屏开售 支持免驱操作
-
工业废水离子水质监测站
-
无锡租房提取公积金指南
-
常州身份证补办指南
-
8月11日A股盘前公告淘金:翔宇医疗拟8000万元-1.6亿元回购股份,
-
2023南昌八一体育馆强军杯篮球决赛时间+直播平台
-
2023海口租赁证注销流程
-
全国军粮部门全力保障洪涝灾区粮油供应
-
广东湛江:务实举措令人赞赏
-
中航西飞:截至2023年8月10日,公司的股东人数是153,142户
-
姜浩张超画室|美术生选择复读前自我思考:到底适不适合复读?
-
8月11日北京西站、北京丰台站部分列车停运
-
助力职场家庭 促进母乳喂养—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2023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