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特殊时段”门诊的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兼顾各方权益。这有待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共同探讨、长期实践,制定出明晰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方案,从而改善全过程就医感受,切实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真正打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近一段时期,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等多地都在推进夜间门诊建设,不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推出夜间门诊,这些医疗机构通过调整医疗资源、延长就诊时间,满足患者多元的就医需求。
其实,夜间门诊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儿。早在2004年,北京便有医院开设了夜间门诊。如今,很多大城市的医院日间人满为患,候诊时间过长、专业医疗人员不足,让患者的就诊质量和就医体验大打折扣。各地医疗资源紧张加剧,“错峰就诊”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夜间门诊也被重新“提上日程”。
【资料图】
近年来,我国十分注重改善人民群众的就医感受。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到“改善就医感受”。各地各医疗机构也积极响应,或出台改善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或推出医院服务满意度调研活动。医疗机构主动提供夜间诊疗服务,正是一项有益尝试,给改善就医体验开出了一剂“良方”。
夜间门诊的开设,有助于分流医院日常门诊的就诊压力,满足上班族、学生等群体的“错峰就医”需求,让患者实现上班上学和看病两不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过,医院开设夜间门诊,虽然方便了群众,但由于需要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无形中“牺牲”了部分医务人员的休息时间,也提高了自身的运营成本。因此,要平衡好各方利益关系,科学系统谋划夜间门诊建设。
让夜间门诊真正“运转”起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医疗机构开设夜间门诊,要做到和日间门诊同质,在挂号收费、辅诊检查检验、药品保障等各个环节都得做好准备,这不仅是对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也是对就诊患者的充分尊重和负责。
与此同时,各类医疗机构要考虑自身常规接诊量、患者夜间就诊需求量、医务人员成本、夜间应诊能力等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推进夜间门诊建设,而不能“跟风”开设。此外,还要明确夜间门诊不是急诊。尽管夜间门诊可以为补充紧缺的急诊资源提供思路,但能否真正达到缓解和分流的效果,仍需医疗机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开设夜间科室。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特殊时段”门诊的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兼顾各方权益。这有待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共同探讨、长期实践,制定出明晰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方案,从而改善全过程就医感受,切实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真正打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当然,目前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总体不足,是患者就医体验不佳的重要原因。为此,要千方百计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的体量和质量,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水平。
建设夜间门诊是利民的好事,只有科学布局、合力推进,才能把这件好事办好,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关键词:
相关文章
-
中经评论:夜间门诊,改善就医体验的一剂“良方”
-
勿以事小而不为
-
港股开盘:恒生指数跌0.33%,恒生科技指数跌0.85%,味千中国涨
-
北体-慕思运动与健康睡眠研发中心成立 产学研融合打造创新高地
-
上海大学2023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
国家网信办拟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
-
【强信心 稳经济 促发展】上半年甘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
-
郧阳区城管执法局:科学引导建机制 共同缔造见成效
-
全力“减量控大” 严打“飙车炸街”
-
谨防政绩染“政疾”
-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
-
多措并举促执行 奋发有为勇争先——武威法院执行“3+1”核心指
-
木乃伊莫尼亚怎么打?(木乃伊莫尼亚)
-
定西渭源公安:奏响“五部曲” 筑牢“安全网”
-
强烈阳光下跑步 如何保护好皮肤和眼睛?
-
宁德时代下周召开新品发布会 麒麟电池或刺激水冷板需求增长
-
定制家具不符合约定 消费者起诉请求赔偿
-
赤字是什么意思解释 赤字是什么意思
-
云南一县城整治医药腐败 403人主动说明问题、退赃
-
欧盟《数字服务法》倒计时:超大平台各寻门路